第一階段:校園網(20世紀90年代初至2001年)。傳統校園融入了互聯網元素,校園通過互聯網打通了與外界的聯系。標志性事件是1992年清華大學首次采用TCP/IP體系結構建成校園網、1994年國際專線正式接入因特網等,由此拉開了全國建設校園網的序幕。尤其是,2000年中小學實施“校校通”工程和普及信息技術,全面推動了校園網的建設與應用。這個階段主要表現為:少數學校建成校園局域網、計算機機房、校園電臺、校園電視臺,運用計算機、CAI課件等開展計算機輔助教育。
第二階段:校園信息化階段(2002年至2005年)。隨著教育信息化1.0時代的來臨,學校信息化發展從校園網跨越到校園信息化階段。標志性事件是出臺了全國首個以“教育信息化”命名的發展規劃《教育信息化“十五”發展規劃(綱要)》,大力推進教師教育信息化,全面實施“金教工程”等。國家高度重視教育信息化,以系統工程視角全面推進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產業逐漸成熟。這個階段主要表現為:學校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有了較大幅度提升,廣播電視從模擬走向數字,信息化與學校業務逐漸融合,各類應用系統逐漸增多,信息化教學資源逐漸豐富,信息化教學和信息化管理逐漸常態化;信息化教育和現代遠程教育發展迅速,并在擴大教育規模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三階段:數字校園/數字化校園(2006年至2011年)。標志性事件是2006發布了全國首個中長期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2008年全面實施“金教工程”等。這個階段主要表現為:數字校園學術研究顯著增多,意識領先的省市區大力推進數字校園示范校建設,校園網速顯著提升,無線校園逐漸推廣,打通孤立應用系統促進數據共享的訴求日益增強,信息技術與課程從整合走向融合,APP教育類軟件逐漸增多等。
第四階段:智慧校園/智能校園(2012年至2018年)。標志性事件是出臺了全國首個教育信息化中長期規劃《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出臺了《中小學校長信息化領導力(試行)》和《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試行)》,出臺了《智慧校園總體框架(GB/T 36342-2018)》《中小學數字校園建設規范(試行)》,大力推進“三通兩平臺”建設,啟動“互聯網+”行動計劃,啟動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等。這個階段主要表現為:信息化基礎設施、應用系統、資源建設、應用與管理等達到較高水平,校園智慧化水平顯著提升,大力推進寬帶校園網建設,數字校園向智慧校園轉型發展的呼聲逐漸增強智慧校園和智慧教室建設逐漸成為教育信息化領域熱點話題等。
第五階段:新一代智慧校園/OMO(Online-Merge-Offline)智慧校園(2019年以后)。標志性事件是出臺全國首個教育現代化中長期規劃《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啟動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發布《職業院校數字校園規范》等。這個階段將表現為:互聯網(智能全光網、WiFi6)、電信網(5G、6G)、廣播電視網(衛星寬帶)、智能電網(電力載波通信)、物聯網等多網融合,將會加快推進校園網進入超高速信息通信時代;智慧校園在推動教育系統整體性變革、教育治理現代化、培養創新人才和智慧人才等方面的作用進一步增強;智慧校園的智慧化水平將會顯著提升,能夠為師生提供高體驗感、高滿意度的智慧教育服務;未來將呈現智慧教育、未來教育、線上線下混合(Online-Merge-Offline,OMO)教育、移動在線教育、短視頻+直播教育等多種教育形態。
總體來說,從校園網到校園信息化、數字校園,再到智慧校園、新一代智慧校園,智慧化水平和教育服務水平逐漸提升,尤其是高體驗感、高滿意度的智慧教育服務將成為新趨勢。智慧校園建設內容逐漸豐富,支撐技術逐漸智能化、融合化。智慧校園不僅關注技術問題,而且關注教育問題。解決問題從基礎設施建設到業務融合、應用系統整合、應用能力提升,更加關注教育系統整體性變革、教育治理現代化、創新人才培養等教育熱點難點問題。教育形態逐漸呈現多樣化、智慧化、線上線下融合趨勢。